安全用药,从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开始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治疗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伴随正常药物治疗的一种风险,老百姓俗称为“副作用”。事实上,药品不良反应除了副作用外,还包括药品的首剂效应、后遗效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药品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
不良反应大多是由于药品本身的固有效应,也可能和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有关,并不包含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等原因。使用任何药品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并不代表药品质量有问题。
有些患者会看药品说明书,但是一看到说明书上长长的不良反应就打退堂鼓,不敢吃药了,害怕吃了药肝也坏了,肾也坏了,哪哪都不好了。有些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就觉得这个药是安全的。其实不然,药品上市前和上市后都需要监测不良反应,尤其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发现的不良反应都会记录在说明书上,有些还会标注发生的概率。不良反应记录越详细,说明对这个药品了解越透彻,掌握的信息越全面,使用时更有把握。尚不明确不代表没有,只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收集到,反而不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大多是轻微的、暂时的,能够被及时发现的,不需要因为说明书中标识的不良反应过多而产生恐惧心理,服药后注意观察即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很多朋友平时也会用一些中药材来泡茶、煲汤养生,那中药是不是和大家想象中的一样天然无害,可以长期服用呢?其实,除了毒性中药外,很多常见中药例如艾叶、益母草等也会导致肝、肾毒性,尤其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和正在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人群。所以,一定要在正规中医师的辨证施治下按疗程使用中药,切不可长期、自行服用中药。
还有一些患者觉得,用药有不良反应是正常的,尤其像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恶心呕吐、掉头发是正常的,忍一忍就好了。确实有些不良反应是可以随着持续用药逐渐耐受的,也有些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但还有些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会进行性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患者朋友们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身体出现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反馈给医生、药师和护士,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判断是否与您正在使用的药品有关,应该如何处理。随着医学的进步,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也在不断完善,您无需也不应再默默忍耐。
血液系统: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下降、贫血、血小板下降、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消化系统:食欲下降、口腔粘膜炎、恶心、腹泻、呕吐;
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鼻衄、间质性肺病(ILD)/肺炎;
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皮疹、脱发、皮肤干燥;
肝功能:ALT、AST升高;
肾功能:肌酐水平、肾小管损伤;
心脏毒性:Q-T间期水平延长;
眼器官疾病:视物模糊、流泪增加、干眼;
输液反应:常表现为潮红、寒战、发热、呼吸困难、低血压、喘息、支气管痉挛以及心动过速等;
其他:疲乏、乏力、发热、味觉障碍等。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本意是提醒大家不要随便用药,但对于治疗必需的药物,我们不要因为惧怕不良反应而拒绝使用。医生会在充分权衡药物治疗的获益和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后给出最适合您的用药建议。就诊时与医生充分沟通,提前告知自己的基础疾病、用药史、过敏史等,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用药过程中留心观察、记录、及时反馈不适症状,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调整给药方案,这些安全用药小诀窍,助您安然应对药品不良反应。
共有 0 条评论